修復后,瓷器煥然一新
修復的作品兼具藝術與創造價值
破碎的瓷器上增添一些圖案更具美感
尹啟榮在工作室琢磨瓷器修復技藝
工作室陳列著尚待修復的陶器、瓷器
“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這句俗語所提及的鋦瓷,是一門古老民間手藝,即把破碎瓷器用金屬“鋦子”修復。在時代浪潮的沖刷下,鋦瓷手藝已漸趨罕見。然而,在三臺縣潼川古城的“鋦瓷堂”瓷器修復工作室,卻似時光的靜謐角落。這里,陳列著的修復器物在光影中訴說往昔,工作室主理人尹啟榮憑借鋦瓷與金繕技藝的融合,賦予殘瓷新生。
□胡麗 記者 李春梅 文/圖
家族傳承 16歲隨父學手藝
1967年,尹啟榮出生于三臺縣潼川鎮廣化尹家大院。
“補壇壇補罐罐,補碗碗補盤盤……”從他記事起,尹啟榮就見爺爺、父親挑著沉甸甸的修補工具,穿梭在城鎮街巷、鄉間小道,吆喝的聲音縈繞在他耳畔。
在家族技藝熏陶下,尹啟榮便對瓷器修補技藝充滿濃厚的興趣和熱愛。1983年,16歲初中畢業后,他開始跟隨父親尹久富學習鋦瓷手藝。
“過去的瓷碗很貴,所以用壞了舍不得扔,大家就會找手藝人來鋦碗。”尹啟榮回憶,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粗糙的土陶制品如瓦罐、瓦鍋等,是許多家庭的日常用品,瓷器則顯得較為珍貴。
“鋦瓷具有不可逆性,考驗修復者的審美和水平……”尹啟榮說,民間修補工藝,需要尋找隱藏在器物表面的細微裂縫,精準開孔、鑲嵌、鋦釘,確保修復之處既牢固又美觀。尤其是面對僅有數毫米厚度的瓷器時,匠人們更需要全神貫注、小心翼翼。
在修復工作中,尹啟榮還嘗試對瓷器進行二次創作,給瓷碗邊的豁口,鑲嵌上一朵祥云;給破碎的水墨畫瓷碟,新添竹子圖案……
精進技藝在破碎處創造美
尹啟榮告訴記者,以前的修復技藝,主要是把打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剛鉆鉆孔,再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釘嵌住抓牢。“現在,我希望在復原的同時,將破碎的瓷器變成另一件具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尹啟榮說。
在父親悉心教導下,尹啟榮掌握了祖輩傳承下來的鋦瓷技藝。他還到江西、陜西、浙江、景德鎮等全國各地拜訪名師,不僅與眾多古玩愛好者切磋技藝,還融會貫通學會了金繕技藝,使其修復技術達到新高度。
尹啟榮認為,文物是要求“修舊如舊”的,要掩蓋器物的缺陷,恢復文物的原貌。但“金繕”不僅是恢復器物使用性,還在破碎中創造另一種美。
學成后的他,不僅能復原古老瓷器原貌,更能在裂紋走勢中,融入藝術創作,使修復作品兼具藝術性與創造性,讓古瓷器煥發新生。
堅守技藝“享受自己的熱愛”
如今,瓷器、玉器等工藝品的生產工藝日益機械化、價格逐漸親民,導致許多原本以修補瓷器、玉器為生的手藝人紛紛轉行。愿意學習鋦瓷、金繕技藝的人更寥寥無幾。
尹啟榮,成為當前堅守金繕修復技藝的“孤勇者”。
2018年,尹啟榮在綿陽市涪城區注冊了“尹記陶瓷維修店”,并在川龍市場開設了第一家“尹記古玩修復工作室”;隨后,他又在閑魚、微拍堂、域鑒等平臺開設了多家名為“尹記鋦瓷堂”的網店,讓越來越多的網友關注到這門手藝;2021年,他在三臺縣潼川古城創辦了“鋦瓷堂”,繼續推廣尹氏金繕修復技藝;2022年12月,尹記鋦瓷技藝被列入涪城區第十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7月,尹氏金繕技藝被列入三臺縣第十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尹啟榮說:“修復不僅是技藝上的挑戰,還是情感上的交流,我修復的不僅是物品,更是人們的惜物之心。”
人過半百,與瓷器打交道近40年的尹啟榮認為,瓷器修復與其說是一種工作,不如說這是在享受自己的熱愛。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