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7月8日,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問題整改暨工作推進會結束后,我市接續召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問題整改暨工作推進會,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曹立軍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更實舉措、更嚴作風,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開創全市“三農”工作新局面。
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云主持會議。
曹立軍在講話中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心關注的一件大事,也是各級各部門必須扛起的政治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念茲在茲,每到關鍵節點都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近期在有關重要會議和赴地方考察時都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出重要要求,為我們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國、全省有關會議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堅決扛起政治責任,持續在“拓展”和“銜接”上下足繡花功夫,讓脫貧成果成色更足、鄉村振興底色更亮。
曹立軍強調,要狠抓問題整改,不斷提升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針對性實效性。要系統施治抓整改,堅決克服“翻篇”思想、厭戰情緒和懈怠行為,對照考核評估反饋問題,舉一反三開展全面自查自糾,找準問題癥結,與各級審計、日常督查暗訪等發現問題一體整改、一體推進,努力實現整改“一個問題”帶動解決“一類問題”。要精準施策抓整改,按照“清單制+責任制+銷號制”方式,加快問題整改,強化跟蹤問效,堅決做到整改不到位不放過、群眾不滿意不放過。要嚴明紀律抓整改,對問題比較集中的地方開展“解剖麻雀”式復核,對整改不力、敷衍應付的及時督促整改,對存在突出問題的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追責。要統籌抓好重點工作,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要千方百計增加脫貧人口收入,堅持長短結合、綜合施策,把產業和就業幫扶做實,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模式,深化鄉鎮抓產業促推高質量發展激勵試點,用好兜底保障政策,不斷增強內生發展動力,確保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要切實強化防返貧監測幫扶,進一步摸清底數、核準數據、通報到位,優化過渡期后的常態化幫扶舉措,著力提高動態監測、精準幫扶的及時性有效性,確保早發現、早干預、早消除返貧致貧風險。要持續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折不扣兌現涉及脫貧群眾看病、入學的優惠政策,大力推動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加快推進鄉村水務和百鄉百村建設,不斷改善脫貧地區發展和生活條件。要更好發揮綜合幫扶作用,進一步深化衢綿協作,精準推進欠發達縣域結對幫扶,強化駐村幫扶力量,深化“萬企興萬村”行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要統籌做好近期“三農”工作,大力實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扎實推動“綿州農房增信貸”提質擴面,深入開展農業領域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行動,統籌抓好田間管理和防汛抗旱,確保農業農村領域安全生產形勢穩定。
曹立軍強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害在落實、關鍵在干部。要壓緊壓實各級黨委政府、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和分管負責同志責任,確保責任不落空、工作不斷檔。各級黨委農辦、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總體謀劃、統籌協調和精準指導,及時研究解決困難問題。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能職責,加強協同配合,優化支持舉措,步調一致推進各項部署落實。同時,要進一步充實基層工作力量,深化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基層減負,為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營造良好條件。
曹立軍強調,今年主汛期我市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此輪降雨范圍大、時間長、量級高,部分地區短時降雨量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將持續,氣象部門發布了暴雨橙色預警,防汛減災任務艱巨繁重。各地各有關部門務必嚴陣以待、有力應對,做好打持久戰準備,時刻保持臨戰狀態,圍繞“預報精準、預警及時、轉移到位”工作要求,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緊抓實抓細防汛減災各項工作,織密織牢災害防御安全網。市領導要落實好包縣(市、區)防汛減災聯系機制,各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要當好“一線總指揮”,應急、自規、水利、氣象等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強化一體化研判、一體化調度、一體化落實,堅決打贏防汛減災這場硬仗,堅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會議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召開。副市長吳明禹通報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關情況,安排部署全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相關工作。有關市領導,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有關市級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市政協農業農村委主要負責同志,有關區主要負責同志,部分重點國有企業主要負責同志等在主會場參加會議。
(涪江觀察記者 劉鑫/文 蒲滔/圖)
編輯:譚鵬